九游体育网红瑜伽品牌Alo Yoga在中国电商平台全是假店

2024-11-13 13:50:14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  九游体育的美国瑜伽服品牌Alo Yoga尚未进入中国,但“李鬼”们已经在电商平台上横行。

  界面新闻发现,目前天猫、京东、抖音、拼多多等电商平台上都出现了多家号称是美国Alo Yoga的官方店铺。尽管Alo Yoga尚未出面打假,但多方面的证据已能证实它们的冒牌身份。

  最明显的是产品定价上的差异。Alo Yoga与Lululemon定位相当,以紧身瑜伽裤为例,Alo Yoga此类产品的官网定价在1000元人民币上下,而前述店铺的价格多在500元以内,拼多多店铺的定价甚至低至几十元九游体育。另外九游体育九游体育,平台信息显示,这些店铺的运营主体多为自然人控股的小微企业或个体工商户。天眼查APP显示,这些公司均未注册“Alo Yoga”相关商标。

  Alo Yoga是2007年创立于美国洛杉矶的瑜伽服品牌,最近几年因为时髦设计、紧跟流行文化的社交媒体营销而受到欧美年轻消费者的追捧。据公开报道,Alo Yoga的销售额从2020年的约2亿美元攀升至2022年的10亿美元。

  Alo Yoga从2023年开始激进扩张。品牌创始人之一Danny Harris曾表示,Alo Yoga在2023年初时仅有美国和加拿大的10家店铺,但计划在2024年开到100多家门店,平均是每周一家新店的节奏。在巩固了北美大本营后,Alo Yoga转向欧洲、亚洲等全球市场。其中,Alo Yoga在亚洲首先布局了中东和东南亚,品牌官网显示,Alo Yoga已在沙特阿拉伯、迪拜、以色列、泰国、马来西亚、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开设实体店。

  目前,Alo Yoga仅通过全球官网向中国市场销售,尚未入驻中文社交平台或开设官方销售渠道,但该品牌在中国并非完全没有知名度。社交平台上,已有不少海外消费者和代购发布了Alo Yoga的产品测评和新品动态,也有国内消费者分享从官网购买Alo Yoga的海淘经验。小红书上带有“alo”标签的内容已获3000多万次浏览。

  在中国市场有发展潜力却无官方销售渠道,正是“李鬼”们盯上Alo Yoga的原因。

  这确保了有市场和有利可图,尤其是考虑到Alo Yoga定位中高端,即便冒牌商家下调定价,一条三、四百元的瑜伽裤显然也包含了品牌溢价,是白牌产品原本难以企及的水平。

  而后者一定程度上能规避法律风险。实际上,Alo Yoga不仅尚未进入中国,中国商标网显示,Alo Yoga母公司ALO, LLC(中文名为“阿洛有限责任公司”)自2015年起便在中国申请注册“Alo Yoga”的多类商标,最近一次密集申请是在2024年6月——这或许也是Alo Yoga计划进入中国市场的体现。但截至目前,这些商标尚未注册成功,多处在“驳回复审中”或“等待实质审查”阶段。

  仅有“Alo Yoga”第24类商标在2024年9月获初审公告。根据相关法律规定,初审公告后三个月内若无异议,商标即注册成功。这意味着,Alo Yoga有望在12月获得“Alo Yoga”的第24类商标九游体育,第24类商标主要是纺织品和织物。然而对Alo Yoga来说,最重要的其实是包含服饰、鞋、帽的第25类商标,Alo Yoga对这类商标提交的申请正在驳回复审中。除了Alo Yoga外,也有多位申请人正在申请“Alo Yoga”或与其高度相似的第25类商标。

  上海大邦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游云庭告诉界面新闻,Alo Yoga若要针对前述冒牌商家的行为维权,难度较大。游云庭表示,通常品牌维权首先是注册商标权,其次是《反不正当竞争法》规定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商品名称、包装、装潢权。但由于Alo Yoga尚未在中国注册商标,也未在中国市场销售,所以无法提供在中国市场上具有影响力的证据,这两条路目前都行不通。

  而由于此类冒牌店铺多声称自己是来自美国洛杉矶的品牌,也挪用了Alo Yoga官方的宣传物料,“这种情况符合《反不正当竞争法》中的虚假宣传,品牌方可以起诉,或者到地方的市场监管部门投诉,要求下架涉及虚假宣传的店铺。”游云庭说。

  至于平台是否存在审核漏洞、是否要为此担责,游云庭表示,平台无法对海量商品逐一做合规审查九游体育,通常是受法律保护的一方。除非平台明知,例如被品牌方发函却不理会;或是任由冒牌店铺在平台做大规模推广,对其中的虚假宣传未尽到审查责任。

  “李鬼”抢在“李逵”之前占领市场,这样的故事已多次在中国市场上演。其中较为出名的包括Ralph Lauren与假Polo、迈克尔·乔丹和乔丹体育、New Balance和新百伦、Charles & Keith与高仿小CK之间的纷争。

  从这些案例中可以看到,“李鬼”对“李逵”的危害不仅是直接争夺市场份额,实际上“李鬼”品牌定位往往更低,对品牌、产品和渠道的把控更弱,更多追求扩大规模和短期利润,因此更严重的影响其实是对正版品牌形象和声誉的损害。此外,在短则几年、长则几十年维权过程中,品牌付出的远不只是经济成本,还有因业务受阻而错失的市场机遇。

  Alo Yoga如今面临的情况略好于前述案例,至少目前还没有一个在线下打着Alo Yoga旗号广泛扩张的规模化公司,“李鬼”们的影响力尚未深入到大众圈层,且Alo Yoga的目标受众也是信息分辨能力相对较强的年轻中产群体。

  不过,Lululemon失守北美市场、Allbirds退市等网红品牌的前车之鉴也在提醒着Alo Yoga,市场环境时刻变化,总有新玩家在搅动池水,如果不能及时扫清前路障碍,有些良机一旦错过就不再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搜索